:::
產品碳足跡
(
2020/02/16更新)
人類生活過程中必須消耗地球自然資源以求生存,但自然資源有限,再生速度遠不及人類的消耗速度,因此,每個人可以使用的自然資源便逐漸減少。1990年初期,為探討永續發展議題,一個自然資源的管理工具「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開始被提出並討論。專家學者希望計算出一個人需要多大的土地與水域產生的自然資源來供應其生存,並且可以在普及的技術運作下吸收處理其產生的廢棄物。此外,也可以計算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一個區域、甚至全世界的人口,每年「需要多少面積」的土地與水域之自然資源來供應其生存並處理其廢棄物。
全球知名的環境保護組織WWF(World Wildlife Fund),在每年所提出的「地球生命力報告(Living Planet Report)」中,計算每個國家的生態足跡時,包括了農田(cropland)、牧場(grazing land)、森林(forest)、漁場(fishing ground)、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CO2 from fossil fuels)、核能(nuclear energy)、建用地(build-up land)等足跡指標。其中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所計算的碳足跡,是計算每個國家的人,因為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需要的土地面積有多少,才得以供應每個人生存所需並自然處理其產生的二氧化碳。
近年來「碳足跡」的名詞不斷出現,但所探討的內容僅限於計算碳的排放量,事實上,足跡顧名思義就是行走歷程中所遺留下的痕跡。就產品而言,在計算碳足跡時應包括:原料開採時期、產品製造時期、運送銷售時期、使用時期、及丟棄後處置與回收時期等全程生命週期的總排放量。例如,2008年8月在北海道召開的G8高峰會期間,日本政府展示了研究推廣中的食品生命週期碳標示,一張黏貼在便利商店飯糰上的標籤,標明了從原料取得、製造、運輸及銷售過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計算產品碳足跡牽涉的範圍非常廣泛,許多企業初步計算碳排放量時多僅侷限於產品製程的碳排放量。但近幾年,推動碳排放量盤查已有多年經驗的國外企業也逐漸體認,碳減量責任不應僅侷限在自家範圍,況且產品生命周期的最大碳排放量,也不一定是製程階段,例如高耗電或耗油產品,往往是在被使用階段時的碳排放量最大。因此,企業已開始思考計算碳足跡時納入供應端與產品輸出端,一起推動碳減量。
進行產品碳足跡計算與碳標示,對於生產者與消費者都有莫大的幫助。例如生產者可從產品生命週期的每個階段去尋找可能的減碳空間,而消費者則可藉由商品的碳標示,來決定選擇購買對環境友善的商品,並且瞭解日常消費行為對於環境造成的衝擊程度。因此近年來商品碳足跡標示在各國可說是蓬勃發展,例如全球最大的連鎖零售商沃爾瑪(Walmart)於2009年7月16日宣布將實施永續產品指標,要求其供應商提供產品生命週期的環境資訊,此舉預計將影響沃爾瑪10萬個供應商。沃爾瑪會將這些訊息與價格一併標示在標籤上,供消費者了解。另一家大型的零售商-英國特易購(Tesco)也已經自2008年春季即開始標示部分產品。這個趨勢對我國的影響將十分深遠,因為台灣是一個外貿導向的國家,未來許多國際買家在下訂單時,將會要求供應商提供產品的碳排放資訊。國內業者若無法配合提供相關資訊,屆時可能就會喪失許多商機。
總而言之,地球碳總量已超過自然的涵容能力,企業的碳足跡,也包括產品消費者使用產品時的排放量,透過計算並分析碳足跡時,可評估產品於各個生命週期中所造成的碳排放量大小,進而使企業瞭解生產低碳產品的責任與減碳的關鍵熱點(hot spot),這將是產品碳足跡未來重要的應用目的。
以英國WALKERS洋芋片為例,如圖1所示,從搖籃到墳墓的過程(包含從栽種馬鈴薯開始、製成洋芋片、包裝、配送、回收處理),每包洋芋片(60g)全程會產生80gCO2e,其中以栽種馬鈴薯28.8gCO2e排放量最多,其次為包裝過程27.2gCO2e,由此資料顯示,栽種馬鈴薯與包裝過程為產品減碳的關鍵熱點(hot spot)。
更多碳足跡資訊可參考:環保署台灣產品碳足跡資訊網
圖1:產品的碳路徑(從搖籃到墳墓的過程)--- 以英國WALKERS洋芋片為例
|